我在十八线城市做自媒体,可能和你的想象不太一样
起家于厦门的“十点读书”,壮大之后北上,与“咪蒙”“有书”“军武次位面”等优秀同行会师京城。“一条”在上海,“黎贝卡的异想世界”在广州,“夜听”和“深夜发媸”都在深圳。
在我们印象中,似乎优秀的自媒体人都在一线城市。但我们又很清楚地意识到,内容创业的火种早已烧遍神州大地。
“十八线”只是一个调侃,我们只是想说,有太多新媒体同行其实远在我们的视野之外。
在一线城市闪烁霓虹照不到的地方,那些散布于广袤国土之上的新媒体同行,他们有着怎样的焦虑和喜悦?又怎样利用网络给万千大众带去片刻的欢笑或者揪心?新媒体又怎样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甚至命运?
我们号有40多万粉丝,多是本县人,也有同行或者在外地的本地人在关注。从2014年一直到现在,已经是本县甚至本市最有影响力的账号,新榜500强,去年年榜排400多。年收入就不透露了。
我在上海做了快10年的厨师,当过网络论坛的站长,也帮朋友搞公众号注册和认证,一直对互联网都很有兴趣。
2013年底回老家县城开始创业,开了一段时间的外卖服务,时间不太对吧,那会儿美团、饿了么都没在县城流行起来。
后来又开了一家便利店,做公号和这段经历有直接关系。当时守店太无聊,刷了好多公众号,时间长了就想着:要不自己做一个。
开始是没想赚钱的,很迷茫,那会儿特别流行“XX微生活”、“掌上XX”,我就琢磨发布一点家乡信息和本地便民信息,一是服务本地,二是给在外地的本地人看看。我打工这么久,特别理解思乡痛苦。
我们早期用过萌宝涨粉,涨了4万多,更暴力的WiFi啊,娃娃机啊没用过,地推也没做,就是靠发内容涨粉(出于各种原因,已经删除),通过社群、朋友圈转发扩大影响力,挺原生态的。
公司能做起来纯粹是因为抓住了2014年那个时间吧,官方新媒体还没起步,我们县城人口又特别多,极其需要一个本地信息发声筒,交通上我们离地级市特别远,整个发展都比较独立。
未来会深耕本地吧,相亲、招聘、亲子、美食等等。还有电商,但那是后续的事情了。
关于复制,我觉得有机会的。越是不发达的地方,消息越闭塞,如果有个比较好的平台网罗地方资讯,市场潜力挺大的,一定要接地气。不过,我们县只有一个。
目前本地团队5个人,兼顾公众号、App、相亲版和市场。我希望团队要有20个人,包括编辑,市场,视频,运营,策划,设计,只要候选人能胜任,我可以在他原来工资基础上加2000。
“乐威海”是2014年起步的,性质偏民生,有25万粉丝,“威海吃货”15万,现在应该算是威海本地第一。团队有20个人,年营收两三百万,纯利润一半左右。在当地来说,这不算什么赚钱的生意。
我原来在北京,做过门户网站及团购网站的运营,回威海后就一直想做互联网项目,正好赶上公众号兴起。当时我就很想做(公众号),但本地论坛、电视台都不做,他们觉得自媒体像在搞着玩,因为推广合作都免费嘛。
“乐威海”第一年通过商家合作,粉丝涨了10万,没自己做地推,也没投过打印机和WiFi。接过一点广告,不过都转化成粉丝福利来合作了。
商业上以广告为主,头条广告报价5000,在当地同行中是最高的了,流量主就忽略不计了。电商是今年才开始的,接过几次大活动,效果还行,今年会继续推进。
威海现在的自媒体环境比以前好多了,同行友好,商家也认可。以前的问题就在于商业环境,商家意识不到自媒体的作用,这是个慢慢培育市场的过程。
困难啊,现在回想,当时的困难也不算什么困难,已经做出来了。现在的困难就是用户黏性一直在下降,打开率5%左右,以前有10%。
一二线城市自媒体都在向小程序和短视频转型,我们不一样,当地人对小程序不太认可,用户的打开和使用很少。我们也做小程序,但是培养用户习惯的时间很长。
如果要说环境的不同,我觉得一二线城市好处在于人口基数大,商业模式成熟。小城市虽然竞争小,但广告价格低,比大城市低多了,威海人口二百八十万,城市人口只有七十多万。
我觉得自媒体在小城市潜力不太大,太受城市体量限制,所以我想带领现在的团队,往视频方向走一走,做一些不受城市限制的项目,做几个IP出来,现在正在做的短视频原创,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
“掌上内蒙古”有20多万粉丝,偏民生,在内蒙古排前十。我们做得早,以前影响力挺大,现在一些做音乐等细分的号起来了,我们就落后了,今年开了美食、亲子等矩阵号。
我大学学生物工程的,不太喜欢,毕业就转策展行业了。2010年玩儿过新浪微博,发一些内蒙古资讯,有十几二十万粉丝,当时算是大V。
从2013年开始做公众号,我一个人做了3年。第一年都没有收入,住在同学家。因为觉得公众号有一点前途,而且辞了职不想找工作,挺浮躁的。
当时没有原创意识,发些冷笑话、网文连载,什么推广都没做过,胆子小,怕被封,就靠内容慢慢涨。也不知道可以通过做公众号赚钱,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。
现在内容以当地资讯,新闻、民生信息为主,有转载,也有本地政府的公开信息,或者是全国媒体信息的整合,偶尔当地媒体也转发我们的内容。
我们对内容挺严谨的,有突发新闻的时候,会等传统媒体核实以后再发,爆料很少发,除非是爱心求助信息。
我在今年才有了6个人的团队,都是做内容的,除了主号就是写矩阵号内容。工资开得算高的,3000加绩效,老编辑有6000以上,中等偏上了,留不住人啊。
现在招人特别难,年轻人都不愿意做新媒体,能胜任的人少,他们心气还高。
最近一年多打开率一直在降,粉丝增长也慢。我们的定位是全内蒙古,对呼和浩特就没有集中关注,本市有了新的竞争对手。
呼市市场太小了,玩微信的年轻人少,和东部城市相比,商家对新媒体广告投放的需求很少,舍不得花钱投广告,唯一好处是竞争也小。我们下一步会计划改善当地意识,做一些企业新媒体沙龙,开发更多市场机会吧。
我现在做“胶州探店”,餐厅探店和美食推荐嘛,有1.5万粉丝,基本都是年轻人,不像“胶州人在线”,男女老少都有。
旺季的时候,一周5天都有探店,一篇2000-3000字左右,图片拍得特别细,文字也要求原创。
探店确实是广告,有两种形式,一是商家提供菜品和套餐给我们做粉丝福利,我们来引流;或者是做品牌形象,头条报价是图文1500,也有3000档。提供直播和视频服务。
我们做过地推涨粉,比如扫码免费领棉花糖,赞助本地节日“糖球会”等,还有朋友圈转发领福利,都想要福利嘛,所以会转发到朋友圈,效果都还可以。
我大学学的财会,也就是父母眼中比较安稳和轻松的工作,但我一直有个记者梦。大学做了两年校园新媒体,毕业回胶州,找的也是媒体相关。现在每天吃吃喝喝写写也很开心的,算是圆了我的记者梦。
胶州这类城市人口少,市场也小,当地人对自媒体有个接受的过程,虽然愿意用新媒体形式推广的人越来越多,但多数人还是很好奇,不知道自媒体是做什么的。
现在一个月工资4000左右,包括提成和奖励,在胶州的新媒体行业算很高了,同行差不多2000-3000左右。而且这是我刚(毕业)出来第一年,在我们班儿也算比较高的。
做公众号之前,我在东部城市做了6年手机游戏开发,2个公司都被全资收购了。12年的时候家里让我回去啊,爸妈都是公务员,他们想让我过安稳的生活。所以回来了,在基层工作。
这里是个旅游城市,生活特别安逸,如果我已经45岁了,肯定不会有冲劲儿。但是在外面(东部城市)待了这么多年,我还是想做点什么,好在工作时间比较灵活。
刚开始两年是没钱的,那会儿还想继续做下去,我能说是情怀吗?那会儿有一些铁粉,每条都看。我们也不愿意辜负他们。当然,我和法人都不靠公众号养活,这也是原因之一。
我们这里新媒体发展比较滞后,地方小,内容量比较饱和,还有大批竞争者,最终坚持下来的不到5个号了。
其实我们有过风投,15年有投资人看好当地旅游产品的潜力,但当时不知道能做到多大份额,也没有系统的目标,最终拒绝了。后来也有人谈过收购,但合作形式不太理想,所以到目前还是独立运营。
从旅游市场来说,我觉得未来潜力不小,线上增加内容的丰富性,扩大影响力之后再带动线下订单吧,靠公众号赚钱不太可能。但我们还没探索出旅行垂直号的商业模式,希望有机会和其他优秀创业者多多交流。
五个故事讲完了,那么你呢?你在哪里做新媒体,有什么感受?欢迎在留言区里写下你的故事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